2009年11月初,《阿鼻剑》在北京电影学院小剧场举行媒体发布会,漫画作者郑问、编剧马利、电影导演刘伟强均到场。作为《阿鼻剑》内地策划出版公司(华文天下)的兄弟伙伴,“有妖气”为现场活动做了奖品提供等支持。会后,“有妖气”采访小组与郑问老师做了进一步的交流,带给大家不一样的《阿鼻剑》创作幕后花絮,让大家一睹这部最具诗意的水墨武侠漫画背后的大师风采。
![]() (左起:杨文轩、马利、刘伟强、郑问) ![]() 马利(左)、郑问(右) 以下为“有妖气”采访小组整理的部分精彩内容(郑:郑问;马:马利)(《阿鼻剑》在线阅读地址:http://www.u17.com/comic/650.html ) 1. 听到这次大陆版《阿鼻剑》的引进,您的心情是怎样的?郑:当然是很激动的,时隔近20年了。 2. 促成引进的由头源于? 马:其实是多方面的促成了这次引进,之前也有很多出版商谈论引进的事儿,但是都不是特别如意,一直到这次华文天下的老总促成了这件事儿,很不容易。 3. 借由出版契机,是否有续画的打算呢? 郑:如果时机成熟,会继续画的。 4. 关于在《阿鼻剑》里融入国学和儒学的含义时,两位是如何具体沟通的?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上,有发生什么争执和冲突吗? 马:之前有提过,我们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有一段时间我在北京,写好的剧本还要通过发传真才能交到他手上。其实我们在探索人性的根本时,主要是想到“心”,人心到底是什么,怎样透过武侠的故事,借助一些人的行为来表现佛教的“阿鼻地狱”的感觉。大约是之前探讨的比较深,所以郑问在创作出来人物后,基本就是我想的样子。 5. 想请问郑问老师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心得和窍门?是如何把角色鲜活具体化的? 郑:其实我在塑造一个人物之前我通常会查阅大量素材,记得当时在画《东周列国传》孔子的那一篇,我为了去塑造孔子这个形象,一般关于他的论述,或者是著作,我都会从第一章开始看到尾。充份了解这个人物的各种方面后,才开始动笔创作,通常这个时候,人物已经浮现在我脑海中了。 6. 你创作的源泉是什么?平时从哪里收集创作灵感? 郑:基本就是看书,之前还有广播,现在一般都会看朋友介绍给我的书。 7. 你在工作时候是否会日夜颠倒? 郑:现在是正常的上班了,之前画漫画时,基本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工作一直到早上4点。 8. 保持身体健康的秘诀是?如何减压? 郑:命要够硬【笑】,之前没有特别注意过运动,最爱的减压习惯是看书,最近是回台湾去和家人团聚,会让我很开心。 9. 一直听说您是“牙刷派”的创始人(笑),最近几年又发掘出新的技法了吗? 郑:这些其实都是工具了,人的脑是最大的创意源泉。最近经常用的是电脑,感觉很死板,没有之前用牙刷、毛笔来的更有创意和偶然性。 10. 而动漫市场是否需要分级制度? 郑:分级是必须的。 11. 在日本奋斗了多年的您,觉得国内读者和在日本的读者有什么差别吗? 郑:我是觉得,日本的国内是把“漫画”当作漫画来看的,而国内讲的“漫画”,其实不是真正的漫画,而是把漫画当作另外一种东西来看。 12. 这么多年的漫画创作,您的家人是否都一直一如既往的支持着您? 郑:呵呵 ,家人肯定都是习惯了,你已经是这样了。 13. 不知道您的孩子喜欢看漫画或者武侠漫画吗?他对您的作品怎么评价? 郑:喜欢,很喜欢看,还经常评价我的漫画,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对……【笑】 14. 您的孩子自己画漫画吗? 郑:不的,他没有这个天赋也没有下决心来做漫画的觉悟…… 编后—郑问老师非常和气,语气轻柔且真诚,不失幽默。会上,漫迷提问:“郑问老师,请问您有没有特别的完美主义到极致,觉得稿子很差,不能满意,您怎么办呢?”郑问:“撕掉,不停的重画啊。”全场囧。郑问老师接着补充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在绘画一个细节,画了二十几遍,仍不满意,纠结到凌晨5点,眼看到交稿时间。来不及了,助手偷偷在垃圾桶捡了废弃掉的一张线稿,结果,索性就按那张完成。后来的结果是,那张画稿居然获得了一个“最佳”奖项。”之前,听很多记者说郑问老师不善言谈,但经过短短的接触,却能感触到这位漫画大师身上的那种独特的文学气质和人格魅力。这,或许是源于漫画艺术上的修炼吧。 —from:有妖气原创漫画梦工厂 www.u17.com 2009年11月 |
|
沙发#
发布于:2009-11-16 16:10
不认识这位大师啊
|
|
2楼#
发布于:2009-11-16 16:22
不认识。不过还真是努力啊。中国漫画不是漫画是什么呢
|
|
|
3楼#
发布于:2009-11-16 17:54
因为不关注所以不知道。
有经常看的应该会了解吧 |
|
4楼#
发布于:2009-11-16 19:52
不认识这位先生……
|
|
5楼#
发布于:2009-11-16 21:46
轮椅很杯具。。
人不认识。,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