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 今 早子時 24点~凌晨1点 丑 01点~03点 寅 03点~05点 卯 05点~07点 辰 07点~09点 已 09点~11点 午 11点~13点 未 13点~15点 申 15点~17点 酉 17点~19点 戌 19点~21点 亥 21点~23点 晚子時 23点~24点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诗词中所常用的漏壶,即刻漏制记时法,最早出现于西汉,将一昼夜平分为一百个等分,也称百刻记时制。 附历代记时制:殷武丁时12段记时:白天:夙、旦、明(大采)、占、食日(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上半段); 夜间:小采(下半段)、会、(木+凡)、夕。 殷禀辛至文丁时16段记时:白天:夙、旦、朝(大采)、食日(大食)、日中、昃、郭兮(郭)、小食、萌小采、莫夜间:会、昏、(木+凡)、夕、寤。 秦16段记时:平旦、日出、食时、莫食、东中、日中、西中、日昳、哺时、下市、黄昏、人定、夜半、鸡鸣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
|
|
沙发#
发布于:2009-03-14 03:39
知识课堂,这些只是看电视看到过几个而已
哇,又是一个沙发。 |
|
2楼#
发布于:2009-03-14 08:03
好想以前在哪看过!!!!!!!!!!!!!
|
|
3楼#
发布于:2009-03-14 09:31
过来学习一下,以前只知道古代的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对应的时间倒是不太清楚
|
|
4楼#
发布于:2009-03-14 09:59
古代的东西我很有爱`~
|
|
|
5楼#
发布于:2009-03-14 10:24
这个东西 有爱
对这个蛮敢兴趣的 学习 学习 |
|
6楼#
发布于:2009-03-14 12:24
有点难懂啊~~~长见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