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
日本刀是一个通称,其实就和现代的敏感字眼,注意内容一样。它共分为二十六种,当然这不是指刀的具体名字,例如“村正”什么的,而是说,它有二十六种形制类别。就象M-16和AK-47虽然都属于突击步枪,却完全是两码事一样。 日本刀剑之种类,似可分为下列各种: (l)玉缠横刀:此刀为伊势大神宫之神宝,柄与环均以五色玉镶缠。又副铃八玉二个、鲋鱼皮鞘。 (2)节刀:据日本《本朝军器考》,凡大将出征时均授以节刀。节如牦牛之尾,使者所执也。日皇宫有二宝剑,曰:日月护身剑及三公斗战剑。往古王政盛时,征夷大将军及遣唐大使等出发时仪仗甚严,天皇亲临佩剑而授与节刀焉。 (3)仪刀:仪刀为仪仗、仪式所用之兵器。古太刀及长刀有为仪仗之用者。武士入参禁卫时、军中出兵列兵仗时。其威仪之具为仪刀。后世有用木刀者,如天皇即位,庭上所立者。 (4)[食芳]太刀:此亦为仪仗之用,如一种装饰剑。节会、大赏会之际用之。古物[食芳]剑有木制者,系天皇敕赐诸大臣上殿佩带之物。 (5)莳绘大刀:此为昔关东卫府太刀之称,极为华美。三位以上之人佩者可用金饰,四位以下用银饰,白鲛为柄。于节会、大赏会、贺使节、任大臣、立后、御幸时佩之上殿。其名目有螺钿太刀、木地螺钿太刀、平尘太刀、薄尘太刀、黑漆太刀、沃悬地太刀、海部太刀、鹦鹉太刀、苇手绘太刀、琉璃柄太刀、水精柄太刀、[木通]螺钿太刀等等名目。此等真刀与江府所造刀同,用生铁造刃,鞘上筚篥形位极细致。 (6)野太刀:野太刀之名称出于近代,古代无之。凡武太刀、白太刀、黑太刀、丝卷太刀均属于野大刀一类。与装束时佩带之[食芳]太刀、莳绘太刀、卫府太刀有别。然有螺钿莳绘等野太刀,与纽小刀、匕首、打刀、腰刀等同称。 (7)打刀:打刀一名锷刀,刀长锷利,须视持刀人之臂力以定其长短。此为战阵带铠时所用之刀。 (8)大太刀:大太刀为镰仓幕府时代前后所出之刀。田山重忠所用备前作之太刀,平四寸,长三尺九寸(其后元弘、建武之间有长至五尺六尺者),皆泽山所出之战场用刀也。当时武士兼佩小太刀,大小二刀不离。大太刀且有长至七尺者,然不多见,因太长则腰佩、出战不便也。 (9)鞘卷:此谓拔刀时其刃卷鞘而出之义。此刀武家所用,军阵之中与野太刀并重。鲛鱼皮饰而锦布装,并以赤铜、鱼子、玉缘、毛雕为饰,并副以大切羽、小切羽、胴金模样等柄头,鞘有莳绘唐草类。 (10)胁差:胁差系插腰之刀,为近代所出之物。古代有守刀、短刀、怀刀、隐剑等插腰之器,系密置怀中之物。其长大抵仅八九寸,可以破铠。近代胁差较大,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寸均较古代为长,于是亦不能密藏怀中而显然插于腰外矣。 (11)兵库锁太刀:此类刀系以金或银饰其柄与鞘之全部。兵库锁者谓古时禁卫中兵库寮之义,刀成而纳藏兵库也。故其手工装饰均极细腻,与兵库寮其他兵器如甲胄剑等同重,兵库锁名垂至今,后世以为细工之称。 (12)丸鞘太刀:此谓鞘如船形并常包金也。 (13)细太刀:细太刀非实用之刀,系仪式用而饰金之太刀,重臣佩之。 (14)佩太刀:佩太刀为常佩之刀,与出战之野太刀不同,须视佩者之身体大小长短及腕与手之长短以为制刀之尺寸,俾便于常佩而美观。其长度大概至长三尺、至短二尺,普通在二尺数寸之间。 (15)银剑:银剑与银作太刀大概均为上古礼式进物。德川时代有大和国多武峰总献上银剑之事。 (16)黑作太刀:其鞘与锷均涂黑色,与黑太刀同。 (17)长伏轮太刀:谓其长及筋金也。 (18)锦包太刀:以锦布为鞘袋,并以锦坚缝包卷刀柄。 (19)守刀:守刀极小,密藏怀中,长仅六寸五分左右。以锦布包其栖鞘,件便入怀。 (20)ツカヒ太刀:此为太刀进物,应仁以来战乱丧失,今只有目录及刀铭可考。 (21)小太刀:小太刀仅长一尺余。 (22)革卷太刀:鞘用革包坚缝之,皮上饰金物作施卷形,鲛柄涂黑。 (23)中平太刀:此为战场使用之太刀,较长于佩太刀而较短于大太刀,故谓之中平。 (24)葬礼刀:短刀无锷,白绢为袋。德川时代武家用胁差,以白纸包其柄。 (25)大小:此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时代始用之物,其长短在刀与胁差两者之间,类于古代腰刀。 (26)木刀:木刀或称木太刀,系看而不用、佩而不拔之刀。木雕涂漆,外表类于真刀。或有以竹为刃者,大概儿童所佩或无力置备真刀之人佩之(然日本昔时医士亦佩之)。 打刀、居合刀、太刀区分: 打刀就是最常见代表KATANA,最广义的日本刀,依我所见,使用打刀装的皆可称为打刀。而半太刀亦可归为打刀的范畴。因为都是适于步战的标准刀装。无太刀装之繁杂拖沓。 居合刀可称为打刀的一种,有一定的弧度,长度和柄长(单双手均适合)均有标准可依便于使用拨刀术。譬如直身的打刀或特别长身难于快速拨刀的打刀便不称为居合刀。半太刀亦可用之居合。 打刀和太刀的区分在日本也颇有争议,因为: 一、铭文区分,其实很难,因为打刀用太刀铭,明明是太刀姿却用打刀铭的刀也不少。 二、刀装区分,也不妥,太刀身打刀装,打刀身太刀装也广泛存在。 三、配戴方法区分也存在特例,武家在备战状态把打刀反过来配带临时装上足革当太刀上战场也有。而半太刀更是当打刀或太刀配带都可以。 四、“太刀”或者不应该成为一个专用名词,因为“太”同“大”的意思。二尺以上的刀称为太刀都可以说的过去。就是说,你把一把打刀称为“太刀”并无不妥,因为相对胁差和短刀确实是一把"大刀" 如果假设必需要太刀作为某一类刀的专用名词,如此我认为该用刀姿区分: 一、比较古的太刀,强腰反、强弯的刀茎和柄(如平安的毛拨形太刀)。无可争议的应该分到太刀的范畴。因为这明显已经是不适用于步战的刀姿。使用方法也与打刀有较大分别。 二、普遍最受欢迎的踏张型刀姿,细身腰反、元先幅落差较大,一般刀茎,小锋或中锋。 三、刀身长大,三尺或四尺以上的大太刀,或奉纳太刀。这时就不再计较刀姿,无论它是直身,还是蛤刃。还是阔身。超过此长度一律归太刀范畴。 保养: 擦剑 以纯棉毛巾布、绒布或鹿皮,先轻轻擦去剑身上之残油、灰尘,再以棉纱沾少许拭刀剑油均云涂抹剑身。三分钟后以原棉布来回用力擦拭,持续约2-3刻钟,务使剑身产生温热,其目的乃为去除刃面杂质及促使鏻钙起化学变化,亦即自然加磁后填满剑身上之毛细孔。此时务必专心一致,以避免被割伤或戳伤。 盘剑 于桌上垫长条毛巾(大浴巾亦可) ,将剑身平放其上,以布或皮包裹一小木块(约1×3×12CM左右),用平整的一面在刃面上用力来回盘擦使其微微发热。等擦至看似有油却又没油时,在剑身上敷以少许拭剑(面)粉,后再继续盘擦持续约一刻钟,其作用乃为去除刮痕及增加剑身毛细孔之收缩速度;而以上动作均须平心静气,因此实可视为修身养性之绝好方式。 上防锈油 若不是每天养剑或居住处所较潮湿,则剑归鞘前必需涂上一层薄防锈油,以避免与空气接触。但若每日皆能定时保养,则保持剑身光洁亮丽,反有利于剑之养成,不需上油。 保养配件 以原保养用布或皮来擦拭配件即可,(若要使铜饰光亮,则可以布圈握之,再用力左右旋转)因布上已有余油自可产生保护作用,以避免氧化产生铜氯。 养剑鞘 为养剑最后一道手续;再以原保养用布或皮圈握剑鞘,上下左右用力擦拭,务使木质生热,如此木料内之油质,即会慢慢地浮现于表面。长久以后,整把剑鞘表面覆盖一层木材油,有如一层亮光蜡,不只质感奇佳,而且往后只需稍加擦拭,即可永保光润。 新铸造完成之宝剑,每天最好保养一次,至少每三天即应保养,切不可超过七天不保养。剑支在经过上述保养工作一年之后,每十天进行一次即可;两年后可十五天;三年后二十五天;四年后一个月保养一次即可。剑经过如此养护,刃面上将会渐渐浮现紫色及绿色光芒神妙非常。 当养剑达如此阶段,刃面上将密布古色古香之白色斑纹(或斑点) ,此乃剑身内之鏻、钙质浮现所致。若再用力擦拭使产生热效应,即可反射紫光或绿光。此时应再继续保养约半年,剑身自然覆盖一层类碳质,可永保不锈,养剑至此方大功告成。 |
|
沙发#
发布于:2009-08-09 12:54
太复杂了。。。一直以为刀分类是按材料分的。比如木刀和铁刀。。。
|
|
|
2楼#
发布于:2009-08-09 13:07
呃,日本刀的分类还真是有够多的
|
|
3楼#
发布于:2009-08-09 13:08
日本到不是太了解的说,以前玩太阁4时都正纳闷“胁差”是啥意思呢~~
外国刀也只认识大马士革刀 |
|
4楼#
发布于:2009-08-09 22:28
此文受教了~
对日本刀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 |
|
|
5楼#
发布于:2009-08-14 05:53
貌似还有种叫草剑啥的 应该分到哪一类- - 佐助的草稚剑貌似是草剑。。
|
|
|
6楼#
发布于:2009-08-14 23:00
没想到昔日的唐刀,如今的武士刀还真复杂啊
![]() |
|
|
7楼#
发布于:2009-08-15 00:04
学问很深的啊
|
|
8楼#
发布于:2009-08-15 00:08
我被这些刀给弄晕了
|
|
9楼#
发布于:2009-08-15 03:56
很好,自称太刀控的我现在还一点不懂,LZ的贴对我太有帮助了
|
|
|
10楼#
发布于:2009-08-15 03:57
那个- -我不是水,LZ的资料哪里来的,没有图么?
|
|
|
11楼#
发布于:2009-08-15 11:02
只听说过妖刀村正,话说没图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