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为达到长期霸占中国的目的,在吉林丰满开始修建号称“亚洲第一大工程”的“松花江水力发电所”,1943年发电。为修建拦江大坝,日寇从中国各地骗招、绑架数万劳工作为苦役。日寇操刀、监工持棒,劳工们死伤无数,“大坝高一层,白骨铺一层”,形成了丰满“万人坑”,当时的东山尸骨遍地、血泪斑斑,野狗衔骨、惨绝人寰。为悼念死难同胞,声讨日寇罪行、警示后人,1963年吉林市劳工纪念馆落成,俗称丰满“万人坑”。目前丰满“万人坑”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日军侵华的罪证。 本报吉林市讯 近日,站在“万人坑”面前,郑万智的心被重重地撞击着,偌大的一个劳工纪念馆蒿草丛生,馆舍破旧,尸骨风化……当“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字样跃入郑万智的眼帘时,他下定决心:“我要出资对它进行修缮。” 欲每年出5万修纪念馆 郑万智告诉记者,他是一名退休职工。不久前,他曾参加多个庆典的剪彩和宗教活动的仪式,9月21日那天,他陪爱人参加了一个宗教活动,返回途中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去过的劳工纪念馆,于是便想再次瞻仰一下,可没想到看到的情景,却让他们大失所望。一处日军侵华的铁证在凄冷中伫立着。“死难同胞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大坝,为我们换来电和水,可我们在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却让他们‘过’得那样凄苦,着实让人心寒。”郑万智说,夫妇二人决定把欲为宗教事业捐的款拿出一部分用来修缮“万人坑”,并初步打算组织人对“万人坑”破旧的门窗、大门及围栏进行修缮和粉刷,铲除院子里的荒草,对院落进行铺垫,给“万人坑”配备音响、监控设备。夫妇二人还表示,要搬到“万人坑”去住,为死难亡灵守墓。同时对打更的住处进行修缮,再把餐厅建起来,如果有孩子去,再做点劳工饭让孩子尝尝,这样对孩子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计划每年投资5万元,而且不要一分报酬。他们就是想尽一份心意,为死难的同胞,也为活着的人们。修缮好后,打算免费开放劳工纪念馆。如果可行的话,他们打算马上就开工,因为如果再拖延,天冷了就无法施工了。 “万人坑”尸骨已风化 对于“万人坑”的凄冷,本报曾多次报到过。2004年4月6日,本报以《丰满“万人坑”清明时节太冷清》为题报到了当时纪念馆的凄冷状况,并于同年的4月13日、16日先后以《“万人坑”维修经费哪去了》和《拨款明细中无维修经费字样》为题追踪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经费去向,但由于相关部门互相推脱至此事无果而终。 此次,郑万智要自己出资修缮“万人坑”的行为,着实让人心头一热。昨日,记者跟随郑万智夫妇一同来到了“万人坑”。记者看到,先前通往“万人坑”的路是沙石裸露,现在已经被铺上了水泥路。尸骨厅破陋的房顶也进行了修缮,据那里的打更人员告诉记者,这是2007年修的。虽然吉林市总工会对此进行了修缮,但记者看到,尸骨厅的窗户多处没有玻璃,陈列的尸骨都已风化,劳工纪念馆展示厅的外墙的门和窗户都已经掉了下来,院内依然是杂草丛生,还有人在院里种了玉米等农作物。大门及围墙锈迹斑斑。记者按了门铃,打更的老人才从距大门40米远处的屋里慢慢走来。据打更的老人讲,这里连个电话都没有。 据劳工纪念馆的邵馆长介绍,由于他们不是专业人员,不懂尸骨保存技术,加上馆舍年久失修,导致尸骨已经开始风化变黑,而且,展示厅里面的东西技术太落后,很难更好地满足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因此说劳工纪念馆已经到了该抢救的时候了。对此,他们每年都向有关部门打维修报告,但始终没有得到答复。 退休职工想法受到肯定 记者和郑万智一道来到了吉林市总工会的事业部,事业部的谢姓部长对郑万智的这种想法首先予以了肯定,他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由于主管领导不在,他需要向领导汇报完才能给郑万智一个确切的答复。 本报倡议: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修缮“万人坑”的活动中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更多的人能参与到为修缮“万人坑”出资出力的活动中来,那么日军侵华的铁证就还有希望被保护起来,我们也就能够向那些死难的同胞有一个交代,为此,本报开通爱心修缮“万人坑”热线0432-2457110,欢迎各界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
|
沙发#
发布于:2009-10-10 23:27
这个很不错偶滴说~~
|
|
2楼#
发布于:2009-10-10 22:06
这不是应该政府做的吗
|
|
3楼#
发布于:2009-10-10 17:56
这地方我都没听说过
|
|
4楼#
发布于:2009-10-10 13:04
太远了,就算有也没机会去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