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135回复:16
科普第2篇——光盘(修订版)
这篇文章介绍了:
1、光盘的原理 2、常见的光盘类型 光盘,就是用光来读取(或记录)数据的媒介。 光盘,最早在1965年就发明出来了,但是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普及。 一般光盘有两个面(废话!),一面是数据面,一面是标签面,当然也有两面都是数据面的,不过很少见就是了。 光盘的基本结构都是:盘基(光盘的绝大部分,主要是保护作用)、数据记录层(记录数据)、反射层(反射激光)、标签。有的光盘是双层甚至多层的,这个层就是指数据记录层。光盘的数据记录层上的记录信息的轨道是螺旋形(当然也有特例,下面会讲到),螺旋的之间会有空隙,激光就透过这个空隙照射到第二层上。 光盘的读取原理都是一样的,用激光照射到数据面上,经过数据记录层和反射层,光又被反射回来,由于数据记录层上的折射率的变化,从而对光线造成了影响,以此来表示不同的数据值。 光盘的信号类型也有模拟和数字的。模拟的就是光盘读取的值是连续的变化的值,以此来表示电信号的不同频率,然后对这个电信号进行变换,就得到了储存的信息。数字的就是光盘上仅有两种不同的折射率表示二进制的0和1(实际上不可能这么精确,因此准确地说是有一个阈值,高于这个阈值的表示1,低于这个阈值的表示0),从而记录信息。 光盘的写入就多种多样了。 只读光盘的话,一般是用预制的母版(母版上有和读取数据时相反的高低起伏)直接在材料上压制出数据记录层,这些高低起伏就会影响激光的折射率。 能写入数据的光盘一般有一次性的(写完之后就变只读的)和可擦写的两种。 一次性的刻录盘,一般是用数据记录层采用特殊的材料,用激光可以在上面烧蚀出坑洞,从而表示数据。 可擦写的刻录盘,一般是使用了相变材料,经过不同的激光照射会改变性质,而且可以多次改变,从而实现可擦写。 写入时的激光功率比读取时大得多,而且对光盘的旋转速度等也要有较好的控制,因此才需要专门的刻录机。 当然,还有一种磁光盘。物理上可能学过,加热会使磁性消失。磁光盘就是用激光来加热磁介质,然后通过磁头来磁化磁介质以写入数据,因此写入的部分像磁盘。但是读取时却不是用磁头,而是用较弱的不会改变磁场的弱激光来照射,根据折射率的不同来表示数据(可以想到这种磁介质的磁性不同光学性质也不同),这点又像光盘。 光盘在读写时有几种不同的旋转方式。 为了说明方便,先介绍两个物理概念。线速度v:旋转时某一点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弧长,所以和一般的速度定义是差不多的,v(米/秒)=s(米)/t(秒)。角速度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ω(弧度/秒)=θ(弧度)/t(秒)。可以发现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增大,实际上根据弧长公式可以退出两者的关系是v(米/秒)=ω(弧度/秒)*r(米)。以上公式只适用于圆周运动,且只有相关物理量的单位为括号中的单位时才成立。 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恒定线速度,这种模式下随着激光头扫描点从内到外的移动,线速度不变,角速度逐渐降低。 CAV,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恒定角速度,这种模式下随着激光头外移,角速度不变,线速度逐渐升高。 P-CLV,Partial-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局部恒定角速度。这种模式先以CAV模式工作,角速度不变,线逐渐速度升高;然后到达某个线速度之后,转变为CLV模式,线速度不变,角速度逐渐降低。 Z-CLV,Zone-Constant Linear Velocity,区域恒定线速度。这种模式将整个光盘从内到外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采用CLV模式工作,但是从内到外逐区域提高CLV的线速度水平,所以线速度是呈现阶梯状增长的。 多层盘的读写有所不同,是先从内到外读写第一层,然后再从外到内读写第二层,因此速度的变化正好是对称的。 光盘发展到今天,也有很多的类型了,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重点介绍的CD、DVD、BD放到后面): LD:Laser Disc,镭射光盘。这是一种模拟信号的光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尺寸和12吋的黑胶超片相当,虽然很大很重,但是由于模拟的不会像数字的那样有马赛克,读取时用激光没有物理接触因此也不会像VHS录像带那样使用次数多了质量会变差。由于是模拟的所以不好说存储量。直到2009年1月15日,日本的先锋公司才宣布停产LD播放器。 [图1 左边是LD,右边是DVD] [附件] MO:Magneto-Optical disc,就是上面说的磁光盘,是索尼于1988年发明的。盘片被封装到软盘一样的盒子里,容量有从128MB到最大2.6GB。由于价格昂贵,所以没有普及开来。但是由于可靠性很高,所以受到一些专业领域青睐。据说唱片公司的录音母带就是使用MO,送到工厂后才加工为CD的。 [图2 MO] [附件] MD:MiniDisc,迷你光盘,索控一定不会陌生。MiniDisc Walkman这种索尼在1992年推出的随身听,采用的存储介质就是MD。MD本质上就是磁光盘,因为音质很高而且尺寸上比起CD要小得多(CD是120mm,MD是64mm),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至今仍有不少拥趸。但是由于后来价格便宜量又足的MP3随声听的兴起,MD也逐渐没落了。 [图3 MD] [附件] UMD:Universal Media Disc,通用媒体光盘。虽然名字很像,但这个东西和MD没有丝毫关系。是索尼为自己的游戏机PSP开发的光盘格式,数据记录的方式和CD、DVD差不多,但是使用了660nm(纳米)的激光,和CD的780nm以及DVD的650nm不兼容,而且还加了个外壳,因此防盗版性极佳(可惜PSP被破解了),只是容量有点小,单面双层的也才1.8GB。 [图4 UMD] [附件] 下面的就是重点了。 CD、DVD、BD是现在较常见的三种光盘,他们的尺寸都是一样的,标准的120cm,迷你的80mm。中间的孔是25mm,中间空白的无数据的是58mm。盘片厚度1.2mm。 [图片5 120mm的光盘] [附件] CD,Compact Disc,这是大家很常见的光盘。前面说了,它采用780nm的红外激光来读写数据。容量因不同的技术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为700MB不到(80mm的180MB)。CD的盘片结构如下图,保护层就是标签面,反射层和数据记录层都在标签下面,很薄,而剩下的就是厚厚的盘基,因此CD千万不能用硬的物体刮划标签面,以免损坏反射层和数据记录层,也由于盘基比较厚,所以CD对于数据面的划伤还是比较能承受的(但不代表可以不加保护!)。CD只有一层数据记录层。CD的一倍速(1X)是1.17Mbps(约合150KB/s)。 [图6 CD盘片的结构] [附件] 按读写性分: CD-ROM:CD Read Only Memory,只读CD,这是比较常见的类型。 CD-R,CD Recordable,可写CD,能一次性地写入数据,价格便宜,比较常见。 CD-RW:CD ReWritable,可擦写光盘,可以多次重复擦写,不常见,价格也比CD-R稍贵。 按内容分: VCD:Video CD,视频CD。按照特定的编码(MPEG-1)和文件结构记录的视频光盘。分辨率较低,因此随着DVD的出现被逐渐淘汰了。 CD-DA:CD Digital Audio,数字音频CD,通常简称为CD,这是目前最普遍的音乐媒介,音频是采用24bit 44.1kHz的PCM编码的。 SVCD:Super VCD,中国主导开发的视频光盘。采用了MPEG-2来编码视频,因此可以提供比VCD更高的分辨率,但是毕竟CD容量有限,因此作为过渡产品基本没有普及(倒是播放器普及的挺广的)。 DVD 最初是Digital Video Disc(数字视频光盘),但是后来并不只是用作视频,所以又改称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万用光盘),后来主导机构DVD论坛宣布,DVD作为一个独立的称呼,不是任何单词的缩写。DVD采用了650nm的红色激光,盘片结构与CD有很大不同,盘基是上下两片,数据记录层和反射层在两片盘基中间,如下图是双层DVD的结构。由于结构特殊(两面盘基一样厚),因此DVD还可以两个面都做成数据面,就是双面光盘了。DVD由于采用了更短波长的激光,因此记录数据所用的沟槽宽度比起CD来减小很多,相同面积就能记录更多的数据。DVD的一倍速(1X)是10.55Mbps(约合1.3MB/s)。 [图7 DVD盘片的结构] [附件] DVD按可读写性分为: DVD-ROM:只读型的DVD。 DVD-R:一次性写入的DVD DVD-RW:可擦写的DVD。 DVD+R、DVD+RW:由于某些公司不支持DVD论坛提出的DVD-R、DVD-RW标准,因此成立了另一个组织并提出了DVD+R、DVD+RW的标准,后来DVD论坛也接受了这两个+的标准。 DVD-RAM:由于DVD±RW的可擦写次数较少(1000次),而且数据寿命较短(刻录盘一般是5年),而且光盘从内到外的读写方式不利于数据的随机存取,因此提出了DVD-RAM。DVD-RAM数据不是采用一般光盘的螺旋形的数据记录方式,而是采用类似磁盘的同心圆式记录。数据擦写次数10万次,数据保存寿命30年,而且采用支持和硬盘一样文件系统(也支持光盘的文件系统),因此非常适合电脑用来存储数据。但由于价格昂贵,因此多用于专业领域,最近价格便宜下来,消费市场上才逐渐常见起来。 DVD按容量分: DVD按记录面,分为单面(SS,Single Side)和双面(DS,Dual Side),按数据记录层数,分为单层(SL,Single Layer)和双层(DL,Dual Layer)可以在上面的的类型后面加字母缩写来表示,比如DVD-R DL。还有以下的数字表示。 DVD-1,简称D1,单面单层,80mm盘片,容量1.46GB。 DVD-2,D2,单面双层,80mm,2.66GB。 DVD-3,D3,双面单层,80mm,2.92GB。 DVD-4,D4,双面双层,80mm,5.32GB。 DVD-5,D5,单面单层,120mm,4.70GB。这是最常见的。 DVD-9,D9,单面双层,120mm,8.54GB。这是比较常见的。 DVD-10,D10,双面单层,120mm,9.40GB。 DVD-14,D14,双面、一面单层一面双层,13.24GB。 DVD-18,D18,双面双层,17.08GB。 DVD按内容分: DVD-Video:这也就是DVD最初开发出来的目的了。采用MPEG-2编码的视频,支持多种音频编码,支持字幕、章节、角度、DVD菜单等,可以说比起VCD来那是天壤之别。目前的主流。 DVD-Audio音频文件,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的采样率(最高24bit 192kHz),支持最多7.1声道,能提供比CD好得多的音质和更长的时间,但是由于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的原因,CD依然是主流。 EVD:这是一种有中国主导开发的视频光盘,本质上还是DVD,但是支持高清分辨率。由于在容量上没有优势,所以估计命运和SVCD差不多。 DVD的区码: 为了保证各电影发行、代理厂商的利益,DVD制定了区域码(简称区码)。全球被分为8个区,每个区销售的播放器和光盘都有区码,只有区码符合的光盘才能在播放器上播放,一般DVD只有一个区码。电脑用的DVD光驱一般能更改5次区码,所以要改前请慎重,而且目前有很多方式可以破解区码。没有区码DVD的被称为全区,一般是盗版DVD。 1 加拿大、美国、百慕大 2 西欧、英国、中欧、西亚、伊朗、以色列、土耳其、埃及、日本、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法国海外领地 3 东南亚、韩国、台湾、香港、澳门 4 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加勒比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大洋洲 5 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非洲(但不包括埃及、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中亚、南亚、蒙古、北朝鲜 6 中国大陆 7 预留 8 国际领域,例如飞机或客轮上。 BD Blu-ray Disc,蓝光光盘(用Blu而不是Blue是因为美国不允许常用单词注册为商标)。是采用405nm蓝紫色激光的光盘,因此数据沟槽更小,能记录的数据更多。BD的盘片结构和CD的正好想反,标签面是厚厚的盘基,而数据记录层和反射层非常接近数据面。因此最初开发出来的BD非常脆弱,即使是非超细微的划痕都能影响到数据的安全,必须给BD加上类似UMD、MO等的保护壳,这对BD的普及是个非常大的障碍。直到后来,数据记录大厂TDK在DVD时代就开发出的超硬涂层上改进,为BD开发出了很薄但是足够坚硬的数据保护层,BD这才抛弃了保护壳,为普及扫清了障碍。BD的一倍速(1X)是36Mbps(大约4MB/s)。 [图8 带有保护壳的BD] [附件] [图9 BD盘片的结构] [附件] BD也能很轻松的支持多层,据说TDK(又是TDK!)已经开发出10层320GB(每层容量比现在的25GB大)的BD了,而且和现有的技术兼容,不需要更换设备就能支持。但是现在最常见的还是单层25GB和双层50GB的BD。由于盘片结构的特性,出现了一种一面是DVD一面是BD的光盘。 BD的分类就没有那么复杂了,按照容量就直接叫BD25、BD50。按照读写性就是BD-ROM(只读)、BD-R(一次性写)、BD-RE(可擦写,注意不是RW)。 BD由于容量可观,所以非常适合作为高清视频的载体,而且比DVD支持更多的特性,如高质量音频、BD Live(互联网内容)、Java支持、以及最近比较热的3D等等。 BD的区码就简化多了,全球就分为三个区: A 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不包括法属圭亚那)、日本、台湾、韩国、香港、澳门及东南亚 B 欧洲、格陵兰、法国殖民地、中东、非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C 印度、俄罗斯、中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孟加拉、尼泊尔、巴基斯坦及南亚 [图10 BD区码示意] [附件] 说了BD就不能不说说曾经的竞争者HD DVD(注意不是HD-DVD),BD是由索尼主导的,HD DVD是由东芝主导的。由于内容提供商的问题,东芝在最终决战到来之前就宣布放弃了HD DVD,所以BD提前胜出。HD DVD也采用了405nm的蓝紫色激光,但盘片结构和DVD一样,因此可以直接对现有的光盘生产线改造以节省生产成本。HD DVD单层容量15GB,在宣布放弃前已经有了三层的盘片。 目前HD DVD还没有死绝,猜猜是谁又在其中扮演角色呢?没错,又是中国!中国又主导开发了基于HD DVD的CBHD(China Blue HD,中国蓝光),不过这次比SVCD、EVD好的是有内容商的支持,产品也很快地上市了(卓越上还有“中国蓝光”分类),价格也比BD便宜得多,不知最终命运会怎么样了。 PS:本来还打算讲讲光盘的文件系统的,可是前面写得实在有点多了,所以以后和硬盘的文件系统一起讲吧! 以前的文章: 科普第1篇——计算机的色彩 |
|
沙发#
发布于:2010-09-11 05:17
还是硬盘好使啊
|
|
2楼#
发布于:2010-09-11 07:04
專業人士啊。。。。。
|
|
3楼#
发布于:2010-09-11 07:11
那个可擦写的BD是BD-RW吧= =乃写成BD-RE了
|
|
|
4楼#
发布于:2010-09-11 07:18
期待一张光盘秒杀一张硬盘的时代……
|
|
5楼#
发布于:2010-09-11 09:05
科普= =、、
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们的英语背熟= =、、 |
|
|
6楼#
发布于:2010-09-11 09:53
以前从CD开始刻录一直到现在用的D5D9,马上很快也要进入BD刻录的时代了
|
|
|
7楼#
发布于:2010-09-11 10:34
想起咱当年,为了彻底破坏一张盘,把它撕成纯粹的塑料板了= -
|
|
8楼#
发布于:2010-09-11 10:41
记得小时候有一阵双面DVD挺流行的
|
|
|
9楼#
发布于:2010-09-11 11:00
光盘还是个很方便的东西
长见识了.. 大扣前辈威武 |
|
10楼#
发布于:2010-09-11 11:49
Q老师。。=。=
我膜拜 |
|
|
11楼#
发布于:2010-09-11 11:57
咱经常刻盘神马的,这下了解的更多了~感谢大Q前辈~=v=
|
|
|
12楼#
发布于:2010-09-11 12:46
平常用不到多那么高科技的东西
|
|
13楼#
发布于:2010-09-11 14:13
第一种的唱片,以前家里有。
|
|
14楼#
发布于:2010-09-11 18:32
这次涨了不少的知识
|
|
15楼#
发布于:2010-09-11 18:37
![]() |
|
|
16楼#
发布于:2010-09-11 19:09
修订版,增补了关于光盘旋转模式的内容(黄色高亮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