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闲人
光坂基金会
光坂基金会
  • 注册日期2009-01-08
  • 最后登录2017-07-13
  • 生日1987-10-16
  • 光玉12536颗
阅读:1180回复:0

[心文の短文]匆匆忙忙地追求真实——汪晖《死火重温》漫谈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0-11-09 19:11
作者: 汪晖                                      
ISBN: 9787020030514
页数: 505
定价: 24.50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书:
猫头鹰学术文丛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0-01
(前两天被研会毙掉的一篇书评,其实个人倒觉得更像简介,原因据说是看不懂。我承认这是故意为之,研究生报的内容实在太无趣了,按照朋友的话说,矫枉必须过正,下手重了点,发现咖啡开的荐书楼少人问津啊,虽然有点过于学术了,来凑个热闹好了,有点长,于是新开一帖,分类的什么的不要去在意,其实呢,我只是单纯地发在这里作个纪念。笑)
  
  他匆匆忙忙地追求真实,就像初踏上溜冰鞋的新手,而且,他正在练习的地方,还是一个禁止溜冰的场所。
                                                                                 ——卡夫卡
   漫者,乱也,随意而少约束。取一种负暄絮语的姿态,合着午后闲谈的心境,东拉西扯地瞎掰,不必在意结构章法云云,也无需担什么责任,于我总是乐意的。本该更倍地狠心些,索性将“漫谈”改成“乱弹”,也就可以愈发地肆无忌惮了——只是,总编大人约摸是不会同意的吧,这实在是太不尽职的躲懒行为了!只得作罢。
   注意到汪晖,大抵也有三四年了,而真正想要潜下心来看看他的书,却是因了网络上那一场沸沸扬扬的“抄袭事件”——所谓“左右之争”也好,“学术失范”也罢,这种种的名头与纷争,太过高深,远非吾辈所能评判与驾驭。“抄袭”一说,成立或是不成立,留待大人先生们前去定夺,且静下心来,耐着性子读一点陈年的文字——“死火重温”,于品味过往中怀念年少的理想与匆忙,这个关于旧作的书名,倒是相当的恰切。
  我想,还是有必要简略地梳理下汪晖的治学道路的。早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唐弢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以一篇《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而名声大噪,此后学术趣味转向晚清以降的中国思想史研究,1991年创办《学人》丛刊,1996年接编《读书》,介入所谓的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2004年出版四卷本皇皇巨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可谓卷帙浩繁,内容庞杂。汪晖这一巨作,各卷标题分别为:理与物、帝国与国家、公理与反公理、科学话语共同体,论及宋明儒家的“天理”主题,现代二元对立概念,晚清民初的重要思想家,以及在上述背景下现代“科学话语共同体”如何兴起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的核心主题等问题。如此鸿篇巨制,争论与批评随之而来,激赏者有之,贬斥者有之,可谓褒贬不一,各执一词。然无可辩驳的是,洋洋洒洒一千六百八十余页的篇幅,涉猎之广,学力之深,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手边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死火重温》,出版于2000年,辑录的多为汪晖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些思想札记性质的文章,内容涉及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思想史研究、文化批评、当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思想状况的评析等诸多方面,即便是最晚近的文章,算来也有十来年的光景了。然而,十年后的今天细细读来,汪晖关于市场制度与权力关系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启蒙主义、发展主义、科学主义的反思与批评,对于全球化问题的深刻见地,对自由、平等、法治等基本命题的关注,无不反射出其作为人文知识分子深刻、犀利的文化批判立场,旁征博引的学术风格和广博的学术视野。置于当时的语境之下,伴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群体性事件后人文知识分子身份、地位的转变,过往一呼百应的文化英雄与知识精英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逐渐边缘化,他者化,或流亡海外,或“堕落”为制度内的专家学者。于此激烈的社会动荡、思想震荡之中,汪晖能够敏锐地从西方当代哲学、社会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同时返观晚清以降的中国思想史传统,立足本土立场以怀疑的精神对当代中国知识界之状况进行批判与反思,眼界与学养自是不凡。时至今日,其对进步的线性时间意识的批判,对社会公平、民主自由等社会问题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发展主义垄断性、强制性、短视性和不平等性的批评,以及对权力市场化与市场权力化的警惕,无不闪烁着哲理思辨的光芒,依旧具有深刻而尖锐的现实意义。
   这本梳理旧作的“重温”之书,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发生的一连串含义深远的事件,在促成世界历史巨变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汪晖那一代从八十年代成长过来的知识分子对文学、历史、社会等问题的诸多基本看法。一部五百来页的文章辑录,所涉颇广,推究起来,乃是在现代性的母题下对有关现代性的知识和现代社会建构实践的一次系统检讨,而现代性以及与此紧相关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议题。按照赵一凡先生的解释,肇始于西方(欧洲)的现代性概念是科学精神、民主政治、艺术自由的三位一体。作为理性,它包含了三个子项,分别为认知理性、道德理性,艺术理性。从哲学上讲,这三项理性协调运转,便能构建一个完美社会。但是自尼采以降,现代性不断遭受批驳,渐至整体裂解。而冲突裂解的迹象,则在现代派文艺作品中最为生动地体现出来。因此,现代性乃是一复合型命题,可将其拆解为文艺现代性、哲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来互动地考察。
   汪晖在《死火重温》一书中,通过对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的评析,批判工具理性与技术至上原则,但其论述的重点似乎并不在作为叙事危机/表征危机和艺术机构变革的现代主义文艺层面,而更多地倾向于探讨哲学,尤其是社会学层面的现代性。通过对哈贝马斯《现代性:一项未尽工程》《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以及福柯《规训与惩罚》《癫狂与文明》的评析,作者对交往理性、权力话语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醒我们警惕表面的自由市场背后权力的操控与扭曲。之后,汪晖将他的立足点与落脚点设定在对从马克思到韦伯,从哈贝马斯到哈耶克(旧译海耶克),再到利奥塔的社会现代性的反思,进而通过对“科学主义”“合理性”“共识”“交往”“歧见”等概念的辨析与批判,反对一种现代性的目的论立场,强调将其看作一个包含了内在冲突的结构加以反省,注重其内在的张力与矛盾以及悖论式的自我改进机制,进而将现代性当成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建构看待,对其在当代语境下的一些基本前提进行反思——如对已有的知识谱系和分科原则进行检讨,还原国家/市场二元论所掩盖的反市场力量等——最终, 汪晖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揭示出反思现代性的根本要义:解释现代价值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瓦解那些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揭示现代社会的内在的困境和危机,为更为广泛的民主和更为健全的自由提供理论的资源——这正是一个积极、务实的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态度。
似乎不好再写下去了,我已经多次提醒自己该注意字数的限制。妄想在两千多字的篇幅内表述清楚“现代性”之类的“宏大”概念,着实是有些太不自量力了。汪晖的文字,汪洋恣肆大开大阖,其对于西方思想大家的摘引与评述可谓信手拈来,层出不穷。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开阔的阅读视野,使他的行文有时难免显得繁复而艰涩,作为一种学术趣味与知识背景,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也确实在无形中给阅读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篇所谓的书评受惠于此,或许多少也会沾染上一些类似的毛病,自然这一切的责任在我,限于学力有限,也只好请各位读者见谅了。
   匆匆忙忙地追求真实,这篇东西,本也是囫囵吞枣之后的就急之作,真真是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只是固执地认为,了解一个人真实的想法,怕还是该从阅读他的著作开始。至于我自己,求学的日子越久,越觉着自己的浅薄与无知,光阴苦短,且读书去吧。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