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美国的学校中(交换生),参加数学竞赛的人基本上都是亚洲人。难道所有亚洲人都喜欢数学吗?我觉得是大多数都不喜欢数学,但从小都被逼着学数学。这并不是美国的文化。美国人是非常重 视个性和差异的。
“名校崇拜”的思想在整个美国来说并不被很多人所接受。我的一个好友贾斯汀,他在Central Academy上高二,以后打算当高中老师。我有点不解,高中老师?高中老师挣几个钱啊!最要命的是他想在爱荷华当高中老师,也就是在这个小城里过一辈子! “你为什么想当老师呢是?”我问。“因为我喜欢当老师!”他开心地回答,“我就是喜欢教别人东西!” 他现在已经开始在Central实习了。Central有一个专门给想当老师的高中生的项目——你可以选择简单的课去任教。很多人肯定想:这人肯定不聪明,SAT、ACT肯定考得特差,不然怎么一点追求都没有。但是贾斯汀是我见过的最有社交能力也是最聪明的人之一。 有一次我问他的SAT成绩,他正在电脑上看日漫。 “SAT?那破考试。”贾斯汀看都没看我,“我跟你说,那种考试 简单得要死。”“你多少分啊?”“2350。”贾斯汀看着屏幕笑,“中西部学生一般都不考SAT,我觉得我白花那钱了。”我愣住了,2350!“那,......那你的ACT呢?”我问。“36.”他还是看都没看我。我一下子迷茫了,36分是ACT满分啊! 在Central Academy,每一个人都有非常明确的 ,他们的大学选那种择完全是跟他们的职业相符合的。他们不看大学的排名,而是直接去那个大学访问——住上几个晚上,看看那个学校还有那个城市是不是适合他们。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喜欢干的事情,这种爱好是独特的,而不是盲从的。这种“激情”也就是美国名校想看到的东西。我很坦白也很残酷地说:国内完全是不给你机会让你坚持自己的“激情”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觉得进美国名校难。因为变成跟别人一样是最容易的,我们从小就在不停地练习怎么考跟别人一样高的分,怎么学跟别人一样的乐器。但是到了高中,性格已经基本上成型了之后再想找到自己的一种爱好,建立一种自己独特的性格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了。的确,中国人的基础是很好,数理化是很牛,但是一旦到了没有人逼着学的地方,因为自己没有“激情”,就真的是很难再坚持了。 美国学校希望你从小就有一种“激情”,然后这种“激情”能够贯穿你的一生,也就是说在没有人逼你去做的时候你还能发自内心地想去做这件事,这样的人才能成功。所以在美国,会有ACT考36分的贾斯汀想去爱荷华大学,在中国,只会有无数ACT考16或17分的学生发疯地没有原因想进常青藤。中国学生缺乏这种激情,然而这种“激情”是老师教不了的,也是培训不出来的。 |
|
|
沙发#
发布于:2011-08-22 20:09
目前的环境里,坚持自己“激情”的代价相当高,以至于我们承受不起!
|
|
|
2楼#
发布于:2011-08-22 19:42
= = soga,这就是交换生才知道的内幕么~~
|
|
3楼#
发布于:2011-08-22 17:43
激情这种东西在学习生涯中很少遇到
|
|
4楼#
发布于:2011-08-22 13:41
这是社会的大问题.
|
|
5楼#
发布于:2011-08-22 13:39
嘛 我总是按自己的想法活下去的 所以快活不下去了
|
|
|
6楼#
发布于:2011-08-22 13:08
中国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也没见成绩比外国的学生好多少!~~
最好中国教育部的能想通,搞外国式教育!~~~ |
|
7楼#
发布于:2011-08-22 12:06
中国的教育,越学越没有个性
|
|
8楼#
发布于:2011-08-22 12:00
有激情是简单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个冷酷的商品化社会中保持激情。
|
|
|
9楼#
发布于:2011-08-22 11:40
回 7楼(巴塞罗那之星) 的帖子
哈哈 不知道你想了解哪方面的压力呢? |
|
10楼#
发布于:2011-08-22 11:37
回 4楼(diehell) 的帖子
对于压力承受能力表示好奇> < |
|
|
11楼#
发布于:2011-08-22 11:19
= = 现在明显在中国学习好的基本都是写作业的机器...
|
|
|
12楼#
发布于:2011-08-22 11:11
这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
激情么有,我们只有基情 |
|
|
13楼#
发布于:2011-08-22 11:07
个人觉得 还是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比较重要吧
|
|
14楼#
发布于:2011-08-22 11:00
变味的激情是我们社会的问题
|
|
|
15楼#
发布于:2011-08-22 10:58
错的不是学生是这个社会
|
|
16楼#
发布于:2011-08-22 10:53
个人觉得我们学生没激情 而教育部的人就太激情 所以就成了现在这样子
|
|
|